不谋同辞

意思解释
基本解释指事前没有商量而意见完全一致。
出处《后汉书 祭祀志上》:“群下百僚,不谋同辞。”
例子[武王]与八百诸侯威同此盟,《尚书》所谓不谋同辞也,故曰孟津,亦曰盟津。北魏·郦道元《水经注·河水五》
基础信息
拼音bù móu tóng cí
注音ㄅㄨˋ ㄇㄡˊ ㄊㄨㄥˊ ㄘˊ
繁体不謀同辭
感情不谋同辞是中性词。
用法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观点相同。
近义词异口同声
反义词各抒己见
字义分解
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
- 支支吾吾(意思解释)
- 瓮中之鳖(意思解释)
- 一夕一朝(意思解释)
- 夸大其词(意思解释)
- 反唇相稽(意思解释)
- 兄弟阋于墙,外御其侮(意思解释)
- 防患于未然(意思解释)
- 群龙无首(意思解释)
- 结驷连骑(意思解释)
- 隳肝沥胆(意思解释)
- 倦鸟知还(意思解释)
- 视死如归(意思解释)
- 度己失期(意思解释)
- 绘声绘影(意思解释)
- 饭囊酒瓮(意思解释)
- 风急浪高(意思解释)
- 国无宁日(意思解释)
- 众建贤才(意思解释)
- 比众不同(意思解释)
- 平心而论(意思解释)
- 便还就孤(意思解释)
- 事与愿违(意思解释)
- 舞刀跃马(意思解释)
- 一鼓作气(意思解释)
- 举止娴雅(意思解释)
- 通时合变(意思解释)
- 祝哽祝噎(意思解释)
- 叫苦不迭(意思解释)
※ 不谋同辞的意思解释、不谋同辞是什么意思由诗文集提供。
相关成语
成语 | 解释 |
---|---|
国中之国 | 指一个国家内不受中央政权统辖的政权或地方。 |
早出晚归 | 早晨出动,晚上归来。 |
不正之风 | 不正当的社会风气。 |
经邦论道 | 指治理国家,谈论治国之道。比喻位居高层 |
过五关,斩六将 | 比喻克服重重困难。 |
兄弟阋于墙,外御其侮 | 阋:争吵;墙:门屏。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,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。比喻内部虽有分歧,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的侵略。 |
见多识广 | 识:知道。看到的多;知道的广。形容资格较老;经验丰富;知识广博。 |
长江后浪推前浪 | 比喻事物的不断前进。多指新人新事代替旧人旧事。 |
穷家富路 | 指居家应节俭,出门则要多带盘缠,免遭困窘。 |
玉卮无当 | 卮:古代盛酒的器皿;当:底。玉杯没有底。后比喻事物华丽而不合实用。 |
云天雾地 | 比喻不明事理,糊里糊涂。 |
必由之路 | 必:一定;由:经过。一定要经过的道路。 |
多情善感 | 感情丰富,容易伤感。 |
祸国误民 | 祸:祸害;误:误导,耽误。指危害国家,误导人民。 |
以毒攻毒 | 攻:治。用毒药治病毒。喻指用对方使用的厉害手段制服对方。 |
饭囊酒瓮 | 比喻只会吃饭喝酒,不会做事的人。 |
峨峨洋洋 | 本用以形容音乐高亢奔放。后亦用以形容欢乐之态。语本《列子·汤问》:“伯牙善鼓琴,锺子期善听。伯牙鼓琴,志在高山,锺子期曰:‘善哉!峨峨兮若泰山。’志在流水,锺子期曰:‘善哉!洋洋兮若江河。’” |
平心而论 | 论:说。指采取冷静客观的态度作公允的评论;不掺杂任何感情因素。 |
事与愿违 | 事实与愿望相反。指原来打算做的事没能做到。 |
珠还合浦 | 合浦:汉代郡名,在今广西合浦县东北。比喻东西失而复得或人去而复回。 |
离奇古怪 | 十分奇特少见 |
古里古怪 | 怪异、奇特。 |
爱毛反裘 | 古时穿皮毛衣服,毛的一面向外。比喻不重视根本,轻重倒置。 |
驾轻就熟 | 驾:赶马车;轻:指轻便的车;就:到;熟:熟悉的道路。驾着轻便的车走熟悉的路。比喻办熟悉的事很容易。 |
霜露之悲 | 对父母先祖的悲思。 |
岁寒三友 | 松、竹经冬不凋,梅花耐寒开放,因此有“岁寒三友”之称。 |
苟合取容 | 苟合:苟且附合;取容:取悦,讨好。苟且迎合,取悦于人。 |
师严道尊 | 为师之道要尊贵、庄严。《礼记 学记》:“凡学之道,严师为难。师严然后道尊,道尊然后民知敬学。”宋 韩淲《涧泉日记》:“郑康成事马融,三年不得见,乃使高业弟传授于玄……汉之师道尊严如此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