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泻千里的成语故事


一泻千里

拼音yī xiè qiān lǐ

基本解释江河奔流直下;迅达千里。比喻文笔或曲调气势奔放、流畅。今又喻急剧持续地下降。

出处宋 陈亮《与辛幼安殿撰书》:“大江在河,一泻千里。”


暂未找到成语一泻千里 的典故!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一泻千里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多才多艺 《尚书 金滕》:“予仁若考,能多材多艺,能事鬼神。”
严阵以待 宋 司马光《资治通鉴 汉光武帝建武三年》:“甲辰,帝亲勒六军,严阵以待之。”
默不做声 玛拉沁夫《茫茫的草原》第三卷:“刘峰默不做声,顺着梯子下了几阶,又回身关好柜底板。”
香销玉沉 明·胡文焕《群音类选·玉盆记》:“他怨悠悠香销玉沉,乱纷纷碎滴珠囊逬,我难主凭萧萧两鬓星。”
人心归向 《晋书·熊远传》:“人心所归,惟道与义。”
言而无信 《穀梁传 僖公二十二年》:“言之所以为言者,信也;言而不信,何以为言?”
仁义道德 唐·韩愈《原道》:“后之人,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,孰从而听之。”
寿元无量 元·吴昌龄《东坡梦》第四折:“爇龙涎一炷透苍穹,祝吾生寿元无量。”
十羊九牧 《隋书 杨尚希传》:“所谓民少官多,十羊九牧。”
冠绝一时 《晋书·刘聪载记》:“十王习击刺,猿臂善射,弯弓三百斤,膂力骁捷,冠绝一时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