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文集a>成语词典此地无银三百两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故事

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成语故事


此地无银三百两

拼音cǐ dì wú yín sān bǎi liǎng

基本解释比喻想要隐瞒、掩盖真相;因手法拙劣;反而彻底暴露。

出处民间故事:有人把银子埋藏地下,上面留字写道:“此地无银三百两”。邻人阿二偷走了银子,也留字写道:“隔壁阿二不曾偷”。


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典故

从前有个人叫张三,喜欢自作聪明。他积攒了三百两银子,心里很高兴,但是他也很苦恼,怕这么多钱被别人偷走,不知道存放在哪里才安全。带在身上吧,很不方便,容易让小偷察觉;放在抽屉里吧,觉得不妥当,也容易被小偷偷去,反正放在哪里都不方便。 他捧着银子,冥思苦想了半天,想来想去,最后终于想出了自认为最好 的方法。张三趁黑夜,在自家房后,墙角下挖了一个坑,悄悄把银子埋在里面。埋好后,他还是不放心,害怕别人怀疑这里埋了银子。他又想了想,终于又想出 了一个办法。他回屋,在一张白纸上写上此地无银三百两七个大字。 然后,出去贴在坑边的墙上。他感到这样是很安全的了,便回屋睡觉了。 张三一整天心神不定的样子,早已经被邻居王二注意到了,晚上又听到 屋外有挖坑的声音,感到十分奇怪。就在张三回屋睡觉时,王二去了屋后,借月光,看到墙角上贴着纸条,写着此地无银三百两七个大字。王二一切都明 白了。他轻手轻脚把银子挖出来后,再把坑填好。 王二回到自己的家里,见到眼前的白花花的银子高兴极了,但又害怕了起来。他一想,如果明天张三发现银子丢了,怀疑是我怎么办?于是,他也 灵机一动,自作聪明拿起笔,在纸上写到隔壁王二不曾偷七个大字,也贴在 坑边的墙角上。〔注〕: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民间故事,把这句话此地无银三百两,隔壁王 二不曾偷当作一个成语,用来比喻自作聪明,想要隐瞒,掩饰所干的事情, 结果反而更加暴露明显了。 现在这句成语,被简化为此地无银了。 “此地无银三百两”,本来的意思就是这个地方没有三百两银子。后来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由于做事愚蠢,想隐瞒的事情反而被彻底暴露。
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此地无银三百两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一年被蛇咬,十年怕井绳 明·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第一卷:“一年被蛇咬,三年怕草索,说到货物,我就没有胆气了。”
学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之困 《礼记·学记》:“是故学然后知不足。教然后知困,然后能自强也。”
说雨谈云 元·汤式《赏花时·送友人观光》套曲:“弄柳拈花手倦抬,说雨谈云口倦开,须发已斑白,风流顿改。”
绰有余裕 先秦 孟轲《孟子 公孙丑下》:“我无官守,我无言责也,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?”
天昏地暗 唐 韩愈《龙移》:“天昏地黑蛟龙移,雷惊电激雄雌随。”
触目皆是 鲁迅《华盖集续编 一点比喻》:“北京真是人海,情形可大不相同了,单是羊肉铺就触目皆是。”
万里长城 《南史·檀道济传》:“道济见收,愤怒气盛,目光如炬,俄尔间引饮一斛,乃脱帻投地,曰:‘乃坏汝万里长城!’”
过而能改 《左传·宣公二年》:“吾知所过矣,将改之。稽首而曰:‘人谁无过,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。’”
倦鸟知还 晋·陶潜《归去来辞》:“云无心以出岫,鸟倦飞而知还。”
扶摇直上 先秦 庄周《庄子 逍遥游》:“鹏之徙于南冥,水击三千里,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。”